- 苏航;许栋哲;巴合祖尔;崔素丽;
该文以游离氧化钙低于10%的粉煤灰为主要研究对象,制备膨润土掺量分别为0%、4%、8%、12%、16%、20%和24%的改良粉煤灰试样,并对不同掺量的改良低钙粉煤灰分别进行液、塑限联合测定、击实试验、渗透试验和激光粒度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探讨改良试样物理性质随膨润土掺量的变化规律,渗透系数随膨润土掺量、压实度和渗流时间作用的变化,以及从颗粒分布、矿物成分与微观结构中讨论膨润土改良粉煤灰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膨润土的掺入使得改良粉煤灰具有了可塑性,随膨润土掺量的增加改良粉煤灰的最大干密度呈线性增长,最优含水率呈二次函数降低而减小。改良粉煤灰的渗透系数随膨润土掺量的增加而降低,且试样压实度越大降幅愈明显,当膨润土掺量大于20%时可以降低至10~(-7)cm/s以下;渗透系数随渗流时间的影响,分别发生了渗透系数逐渐减小、或增大然后趋于稳定以及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膨润土掺量的增加使得改良粉煤灰中的黏粒含量增大,有效粒径减小,生成了磷铝矿、硅线石、海砲石和硬沸石等新矿物,从而提高了改良粉煤灰部分颗粒的胶结能力,使得土体结构致密。且膨润土的掺入可以有效弥补粉煤灰渗透性大、流动性强的特点,能够应用于特殊环境的防渗衬层材料的工程中。研究可为中国粉煤灰材料综合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与数据依据。
2025年S1期 v.4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7 ] - 解潇;闫美芳;
为研究半干旱地区矿区复垦土壤碳库的稳定机制,文章采用16S高通量测序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对生物炭和蒙脱石添加下的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有机碳化学组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和蒙脱石后二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短期培养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γ-变形菌纲、粪壳菌纲、被孢霉菌纲的相对丰度增加,且与土壤碳库中的顽固性碳组分芳香族-C、脂肪族-C呈正相关,是改善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关键微生物群落。其中,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γ-变形菌纲促进土壤不稳定的多糖-C转化为芳香族-C,降低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可利用性,蒙脱石通过吸附作用促进其表面芳香族-C的积累,增强土壤碳库稳定性。生物炭和蒙脱石的协同作用加快矿区土壤的修复进程,有助于土壤的碳固持,可为黄河流域的“固碳增汇”目标提供示范。
2025年S1期 v.48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汤恒佳;廖琦;吕旭湘;卢欣;李聪;陈方伟;毛雄;杨鹏至;王珮;
近年来耕地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通过对耕地区土壤中的金属元素特征和分布进行调查和分析,能够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产品提供助力。锗(Ge)作为一种稀散元素,具有较大的生物医疗、电子工业和光学工业应用前景,且与土壤中植物的生长息息相关。该文以1∶5万地形图为基础,采集岳阳县耕地区2 784个表层土壤样,并加入不同地层的垂剖结果(22个点位,共计148个样品),对比表层柱状样,从而辅助解释Ge富集成因。土壤样品分别测试了重金属元素、营养元素(K、Na、Ca、Mg)、有机质等指标,研究了耕地区域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和重金属含量对锗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锗元素平均含量为1.547 mg/kg,高于全国背景值、略低于湖南省土壤背景值;分布受成土母质影响(以花岗岩、板页岩、砂砾岩为主),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表层土壤Ge含量与土壤pH、有机质、Ca、Na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Mg和K呈正相关关系,且广泛分布于酸性(pH<6)和有机质<60 g/kg区域,该区域土壤类型以潜育性水稻土、酸性紫色土和红壤为主,土地利用类型以有林地、其他草地和果园为主;表层土壤锗元素含量与As、Cr、Cu、Zn呈显著正相关性,与Cd呈显著负相关性,说明土壤中的锗元素与主要重金属元素关系密切;表层土壤锗元素含量在全新世冲积地层单元中含量最高达1.698 mg/kg,富锗地层单元主要集中于百花亭组和洞庭湖组。同时,柱状样土壤锗元素含量与土地利用类型、pH等密切相关,而与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较弱,表明柱状样土壤锗元素的迁移富集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
2025年S1期 v.48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张宇;付俊;周罕;陈安;汤禹;罗磊;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作为污染土壤固化/稳定化的一种手段被广泛研究,而对于应用于污染土壤场地的原位模拟实验及深层修复污染土壤研究较少。文章利用碎石通道的生物灌注和去离子水淋溶尾矿模型箱试验,对铜铅镉复合污染尾矿渗滤液、毒性浸出及修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灌注碎石通道的修复深度到达模型箱底层(50 cm),其重金属修复率最优点位达到Cu(94.70%)、Pb(68.98%)、Cd(58.79%)。纯水淋溶碎石通道会引起重金属迁移,其中铅镉离子迁移量为生物灌注的2倍。通过对最优点位的XRD、FTIR表征分析,揭示了生物灌注碎石通道修复重金属尾矿机理:除MICP本身的生物吸附、碳酸钙吸附包裹和形成重金属碳酸盐外,碎石通道携带的方解石粉末也吸附了部分重金属,从而使重金属钝化,减少其毒性浸出以达到重金属修复效果。
2025年S1期 v.48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陈佳莹;罗丽娟;栾天罡;
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问题日益严重,土壤作为PAHs的最终“汇聚地”,其修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不断推进。不同的修复技术在效果和适用性上各具优势与局限。然而,修复过程中的效果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该文系统总结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及联合修复4种技术在不同土壤质地下对PAHs污染修复的应用,深入分析了各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土壤质地和环境因素对降解效率的影响。其中,微生物修复及其强化修复技术是去除土壤中PAHs的主要方式,联合修复可充分发挥各技术的协同作用,以提高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土壤质地及其理化性质是影响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根据土壤实际情况优化参数,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可促进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025年S1期 v.48 3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吕昆;吴治陵;邓丽;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关键挑战,其修复对土壤生态功能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该文系统梳理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关键技术节点及其科学驱动机制。同时,总结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核心技术创新、污染修复理论深化、政策支持强化及工程实践推进,为污染治理提供了系统性科学支撑。然而,当前修复技术仍受适用性不足、高成本及潜在环境风险等因素的制约。针对上述挑战,未来研究应聚焦修复技术的智能化与精准化,探索“修复-利用”协同增效模式,并加强国际协作与政策引导,以推动污染治理的全球化进程。通过技术创新与跨学科合作相结合,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有望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5年S1期 v.48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高慧君;于一雷;王征;毛旭峰;孙振宇;
微生物燃料电池人工湿地耦合系统(CWs-MFC)和人工湿地(CW)相比有较高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和较低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不同阳极对CWs-MFC中气体排放的影响尚未清楚。通过构建活性炭(CW-MFC)、锰矿(MCW-MFC)、黄铁矿(PCW-MFC)为阳极的3种CWs-MFC系统及对照CW系统,分析其在处理生活污水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规律。实验采集第4天和第7天的气体排放数据,结合全球增温潜势(GWP)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实验前期(第4天),CWs-MFC系统对CH_4排放的抑制作用显著,与CW相比,CW-MFC、MCW-MFC和PCW-MFC的CH_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减少59.7%、50.5%和120.0%(P<0.05);N_2O和CO_2排放通量则表现为PCW-MFC>CW-MFC>MCW-MFC>CW。实验后期(第7天),PCW-MFC的CH_4排放增加而N_2O、CO_2减少,MCW-MFC的CH_4排放降低但N_2O、CO_2升高。整体而言,CWs-MFC系统的CH_4平均排放量较CW减少21.9%~127.0%(P<0.05),但MCW-MFC和PCW-MFC的N_2O排放分别增加51.6%和226.0%。从GWP角度来看,MCW-MFC的GWP较CW降低98.1%,而PCW-MFC的GWP增加18.8%。表明锰矿作为阳极材料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GWP方面表现优异,是一种更环保的选择。
2025年S1期 v.48 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吴国明;胡艳楠;李文星;孙万启;吴栋桥;
文章基于2018年5月-2019年11月河北栾城站CO_2浓度在线观测数据,分析栾城站CO_2浓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及近地面风速风向、区域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浓度傍晚低、早晨高,夏季最低值出现时间最晚,冬季最高值出现时间最晚;CO_2本底浓度呈单峰分布,冬季最高,最高值为515.18×10~(-6),夏季最低,最低值为388.17×10~(-6);西北风对栾城站CO_2浓度具有清洁效应,冬季因燃煤导致的本地高排放使CO_2浓度受近地面风速风向影响较小;影响栾城站CO_2污染浓度的气团以近距离输送为主,春夏季主要来自途径河南的安徽北部以及源自山东的污染输送,秋冬季河北中南部本地气团会带来高浓度CO_2,栾城站CO_2最主要的潜在排放源区为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北部以及安徽北部。河北中南部取暖期的高碳排放是造成秋冬季CO_2高浓度的最主要原因。
2025年S1期 v.48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许晟煜;李凯;刁春燕;李剑峰;
为研究机动车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制动磨损颗粒物形貌特征,文章利用制动模拟台架采集了不同制动组件匹配的制动磨损颗粒物样品,对其形貌与元素分布特征进行了探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观察了不同形貌的制动磨损颗粒物,明确了各颗粒物的典型形貌,并利用X射线能谱仪(EDS)对其元素分布特征进行了规律性总结。SEM与EDS等结果表明,制动磨损颗粒物可分为4类典型形貌,包括片状、团块状、棒状以及光滑状颗粒物。片状颗粒物以Fe、O、C为主;团块状颗粒物元素组成以Fe、O为主,含Cu、Ba,基于其形貌与元素组成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团块状颗粒物为刹车片摩擦后产生的典型颗粒物,棒状颗粒物元素组成以Si、Al为主,基于形貌确定棒状颗粒物为刹车片中所添加的复合纤维摩擦后的典型颗粒物;光滑状颗粒物主要元素组成以C、O为主,且C、O元素的分布区域并不重合,确定光滑状颗粒物为制动盘中摩擦掉落的典型石墨颗粒物;纳米级颗粒物个体可以确定为团块状颗粒物破碎形成。
2025年S1期 v.48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张烨铭;杨明君;田李;卢雨晴;张益铭;易崇森;康力山;
被称为“永久化合物”的一类名为全氟烷基与多氟烷基物(PFAS)的有害物质,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它们可以持久、稳定地存在于环境中从而威胁到人体。利用膜技术从水资源中分离PFAS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该文以β-环糊精(β-CD)为添加剂进行共混改性,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含β-CD共混改性聚醚砜超滤基膜,再使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含β-CD改性纳滤膜;考察了β-CD的添加对改性膜微观形貌、渗透性能和过滤性能、亲水性、表面Zeta电位和对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截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添加β-CD后,改膜的亲水性、水通量和对PFOS截留率均大幅提高,其中β-CD添加量为3%时,改性膜的综合性能最佳,其纯水通量提高了22.8%,对PFOS截留率高达97.63%。该研究为高渗透选择性去除PFOS纳滤膜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2025年S1期 v.48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施龙青;李欣阳;张军伟;
文章针对开采盛泉煤矿造成水环境破坏、生活用水污染及生产污水逐渐向深部含水层扩散的问题,系统采集了新泰市盛泉井田砂岩水水样,以盛泉井田砂岩水的12个样本为研究依据。选取TDS、总硬度、pH值、Ca~(2+)、Mg~(2+)、Fe~(3+)、NH_4~+、Cl~-、SO_4~(2-)、HCO_3~-及K~++Na~+共11种水化学成分指标进行水质评价。在通过Paper三线图、离子比例分析法揭示水化学成因及砂岩水形成机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内梅罗指数法、改进内梅罗指数法、灰色聚类法和基于AHP-EWM计算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水质评价,并分别对其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盛泉井田区域的砂岩水水样呈现弱酸、弱碱性,阴离子中SO_4~(2-)最高,阳离子中K~++Na~+含量最高,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K+Na)型、HCO_3·SO_4-(K+Na)·Mg·Ca型为主,砂岩水中离子源于盐岩和硅酸盐风化溶解,脱硫酸作用较弱,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较强,且水质明显分为两类,类别一均为Ⅰ类水,适用于生活用水,相比灰色聚类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适用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满足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安全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为当地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对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
2025年S1期 v.48 9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胡康;段军波;邵晓莉;杨雪莹;李红;
针对南方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COD及氨氮浓度低的问题,该研究通过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十步法”,系统制定了“一厂一策”提质增效方案,通过管网排查、污水直排口整改、外水入侵整治、排水达标单元构建、长效管理措施五大核心举措,构建了“溯源—截污—提质—控源—运维”的全链条综合治理体系,措施实施后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较以往月份水质平均提高了54.8%,氨氮浓度也呈上升趋势,达到了该地市的进水水质要求,提质增效成果已初步实现,为南方地区其他城市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提供了案例支撑和解决思路。
2025年S1期 v.48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陈濠鹏;谢锦雄;林影;林君铠;付小静;林凯特;尹成杰;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导致的浮游植物过度生长是目前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而生物操纵被认为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控制藻类过度生长的有效方法。在长坑水库建立野外中宇宙模拟实验,通过设定不同的鱼类组合模式,观察并记录各组合对实验水体中营养盐、藻类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鱼类组合模式对库区水体TN、TP无显著影响,而对水体溶解氧和叶绿素a浓度影响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鲢、小杂鱼组合模式下可显著提升水体溶解氧浓度和降低叶绿素a浓度。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鱼类组合模式对藻类密度和生物量的控制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鲢、小杂鱼组合中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的藻类生物量明显减少(P<0.05),而蓝藻门和硅藻门密度却略微增加,这可能说明该鱼类组合模式有效降低了水库中大型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而导致浮游藻类小型化。此外,研究还发现,仅有小杂鱼的处理组中藻类密度和生物量明显增加,主要体现在蓝藻门的藻类丰度、硅藻门和甲藻门的藻类生物量在实验结束后均明显增加(P<0.05),这可能是由于过量小型鱼类增强了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减弱了浮游动物的下行效应。因此,在恢复或管理库区水体时,开展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的同时,应对小型鱼类种群数量进行生态调控,进而对缓解水库藻类水华暴发具有重要作用。
2025年S1期 v.48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翁明;陈群芳;
经过20多年的持续治理,南湖水体污染治理不断深入,主要外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水质改善效果显著。但目前南湖仍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夏季易暴发蓝藻。南湖总磷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值由2017年的0.370 mg/L下降至2024年的0.096 mg/L。总磷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8月达到年内最高值。通过分析,藻类生长的泵吸作用和沉积物的磷释放是导致南湖夏季总磷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2025年S1期 v.48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方宁;廖柏杰;陆熙;汪琼芳;张婷;王孟珍;
目前,中国污水处理厂普遍面临着污水脱氮过程中碳源不足及大量剩余污泥处置困难的问题。剩余污泥水解或发酵处理后产生的一些小分子有机物质,可作为碳源用于污水处理反硝化中,因此处理后的剩余污泥用作反硝化碳源可以提高脱氮效果的同时还能实现污泥减量。该文对剩余污泥内碳源用于反硝化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综述热水解和厌氧发酵2种典型剩余污泥处理碳源化技术及污泥碳源的应用现状,分析热水解和碱性发酵处理后污泥的上清液成分及影响因素,探讨污泥内碳源对反硝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比污泥内碳源与其他传统碳源强化反硝化脱氮性能,对未来利用剩余污泥内碳源强化反硝化脱氮的研究提出建议与展望。该文旨在为剩余污泥作为碳源用于反硝化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v.48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李婷婷;黄宏阳;陈越;张钰杰;
微塑料由于其小粒径和大比表面积,成为水环境中有害物质的载体。三峡水库微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三峡水库作为淡水系统的代表,受水文过程和水动力条件影响,微塑料在库区的水平和垂直迁移表现出复杂的行为。生物膜在加速微塑料沉降的同时,也通过改变微塑料的性质和结构影响了其环境行为和归趋。该文综述了微塑料与生物膜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三峡水库内微塑料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旨在为水库微塑料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025年S1期 v.48 13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蒋波;黑生龙;王诗莹;
随着全球塑料污染的日益加剧,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已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重点之一。微塑料在淡水系统中的广泛存在对水生生物及生态系统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该文系统回顾了淡水系统微塑料污染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微塑料的来源与分布特征,探讨了微塑料对淡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毒性及其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共存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微塑料作为污染物载体的潜在环境风险。尽管近年来微塑料的检测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标准化检测方法、长期生态效应评估及污染控制策略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文章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强调技术创新、政策制定与公众参与在微塑料污染防治中的关键作用,以期为淡水系统微塑料污染治理及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5年S1期 v.48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伊芹;赵志伟;李莉;
珊瑚礁岛地下水对维持岛礁生态系统和岛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珊瑚礁岛地下水是悬浮于海水中的独立系统,其形成、发育、演化和水质特征既受控于岛礁水文地质条件和降雨补给,又对气候、海洋因素/事件和人为活动具有高敏感响应,是高度动态变化的脆弱系统。该文阐述了关于珊瑚礁岛地下水形成和发展研究的主要进展;分别从长时间尺度和短期效应,分析了珊瑚礁岛地质特性、地理特性、气候环境、海洋事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人类活动主导的短期影响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各因素对岛礁地下水的影响机制研究是现阶段亟须完善的工作。
2025年S1期 v.48 15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王宗程;张雪琦;李俊;谢嘉玮;成水平;
该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收集了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2001-2024年以水生植物衰退为主题的相关论文,分析了导致水生植物衰退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可能的衰退机制,并提出了缓解水生植物衰退的思路。数据库共导出1 640篇相关论文,人工筛选后得到357篇相关度较高的论文,共现分析后发现影响因素频次前6的关键词分别是:气候因素、营养、碳、水深、水动力、生物入侵。水生植物衰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复杂的作用机制。基于此,提出了控制外源营养输入、调控水文、定期清淤、强化微生物作用和严防外来物种入侵5种措施缓解水生植物衰退。
2025年S1期 v.48 163-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闻欣;黎碧月;姚凯平;张哲海;孙洁梅;周延;
该文旨在分析诱笼法在中国蝶类监测应用中对样线法的补充作用,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保护提供参考。使用样线法和诱笼法在江苏省句容市陈庄开展蝶类多样性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物种数量、个体数量、优势种、代表蝶种黄钩蛱蝶(Polygonia c-aureum)个体数量等方面进行比较。样线法所记录的物种和个体数量均比诱笼法高,对各科蝶类都有所兼顾,样线法各个季节所记录的优势种以粉蝶为主。诱笼法对蛱蝶科蝶类的诱捕效果较好(占蝶类总数的98.4%),对其他科蝶类记录较少,如凤蝶科甚至没有记录。两种方法所记录的黄钩蛱蝶个体数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在5-7月较低,在8月份的下半月达到最高,9月份黄钩蛱蝶数量下降。诱笼法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对样线法的调查结果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至少在中国中纬度地区,诱笼法仍不能完全替代样线法。在对蝶类群落进行全面普查时,应优先选用样线法,诱笼法则作为补充手段;而如果要对某些种类(如蛱蝶科)的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则选用诱笼法效果会更好。
2025年S1期 v.48 173-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吴向莹;游智;杨曾慧子;王丹丹;杜美瑾;胡恒;杨与广;
文章通过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为流域土地合理利用及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助力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基于1992-2021年6期遥感人机交互解译获取的长江中下游大冶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修订后的当量因子表、土地利用动态度、敏感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地形位分析,运用PLUS模型预测多情景下2033年土地利用情况,探讨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大冶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多在耕地及建筑用地之间转变,且表现为耕地大幅减少与建筑用地快速增加同步进行,是人类活动、城市化进程加剧所导致。(2)近些年,流域土地类型转换频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整个研究时段内,林地、水体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的主体;一级服务类型中调节服务为主要贡献量,二级服务中水文调节为主要贡献量。空间尺度上,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差异,水平空间表现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具有一定的聚集程度;垂直空间表现为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地形梯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3)2033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均以耕地与林地为主,水域与建筑用地表现为明显的扩张趋势,在耕地保护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下,大冶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高均较为显著。
2025年S1期 v.48 17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8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王永秀;张豪兰;刘炜;邓子杰;
水库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绿色水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该研究在系统调研分析基础上,结合深圳市水库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包括物质产品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3个一级指标,渔产品供给、水资源供给、减少泥沙淤积量等13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深圳市水库GEP核算指标体系。运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等方法以深圳市公明水库为例开展了GEP核算。结果显示:2023年,公明水库生态产品总值为47.076 3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最大(42.882 7亿元),约占公明水库总价值的91.09%;其次是文化服务价值(2.174 3亿元),约占4.62%;物质产品供给价值最小(2.019 3亿元),占4.29%,但与文化服务价值差别不大。基于核算成果,在查阅资料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深圳市水库生态价值实现的困境,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模式建议。研究成果可为深圳市水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v.48 194-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沈瑞;王立;蒋宇航;杨宜男;王原;
探究城市群尺度碳平衡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碳平衡分区对于实现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探究了长三角地区2005-2020年碳收支时空分异规律,并采用基尼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进行了空间碳平衡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和生态角度进行碳平衡区域划分并提出针对性策略。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逐年增加趋势,碳吸收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变化幅度较小。(2)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的碳补偿率显著下降,碳补偿率基尼系数较高,长三角地区面临的碳平衡压力较大,碳排放强度在稳步下降,碳排放强度基尼系数由“相对协调”转为“比较不协调”。(3)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在城市间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经济贡献系数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生态承载系数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4)基于碳平衡分析所反映的碳排放经济效益和生态承载力,将各城市划分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碳汇功能区和高碳优化区,并对各区域提出了差异化低碳发展建议。
2025年S1期 v.48 202-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王琦;马丽;
双碳目标下需要研究黄河流域不同尺度低碳竞争力发展水平。文章以黄河流域70个地级市2010-2021年的低碳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以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维度构建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并对其时空演化类型进行划分和主要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低碳竞争力得分随时间上升趋势明显,经济维度得分最高,下游得分最高。(2)低水平区域主要聚集在中游地区,高水平区域主要在山东半岛及省会城市。太原和西安地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3)黄河流域各地区的影响因子存在一定差异,但创新能力和碳汇基础是其主要障碍因子。
2025年S1期 v.48 213-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赵永华;曹鹏熙;张继峰;其美多吉;拉琼;
基于重要性-绩效分析(IPA)方法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满意度评价对于拓宽绩效评价维度,准确显示优先改进评价指标的机会,以满足不同特征居民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取拉萨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IPA分析法和李克特量表对拉萨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绘制经验感知得分的IPA象限图。结果显示:(1)卡方检验(置信水平95%)结果验证了居民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和月收入在绩效满意度指标上存在显著性(P<0.05),表明居民自身特征对绩效满意度影响显著。(2)所有指标的重要性平均得分均在4分以上,且只有空气质量和社会治安2项指标的满意度平均得分在4分及以上,其他指标的满意度平均得分在3.56~3.89之间,配对检验结果显示重要性指标与满意度指标的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表明居民期望超出了对现状的满意度,且两者之间差异显著。(3)IPA显示,指标层中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工资与福利水平、就医便利等4项指标集中在第Ⅳ象限(高重要性-低满意度区),且这种象限定位会随着不同特征居民而变化,需要重点完善和改进。研究结果可为加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管理水平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025年S1期 v.48 224-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2K] [下载次数:1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正>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名义征集稿件、欺诈作者,严重损害了《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的声誉和利益,为了防止作者上当受骗,《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特声明如下:一、《环境科学与技术》正刊的组稿、约稿和出版、宣传、发行等工作,由《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负责,作者投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和意见,请先与《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联系确认。二、《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联系电话:027-87643502,传真:027-87643503。三、《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八一路338号《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邮编:430072,电子信箱:hjkxyjs@vip.126.com与bjb@hbepb.gov.cn。除此之外,《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没有设立其他任何工作联系地址和信箱。
2025年S1期 v.48 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下载本期数据